世界快消息!朱允炆削藩,为何把自己“削”了?朱棣:皇上谋反!
公元1398年6月,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传位给21岁的孙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朱允炆5月登基,8月开始强硬推行削藩政策,4年之后,朱棣以靖难之名攻入南京篡夺皇位,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坊间传闻建文帝仓皇出逃,后来隐姓埋名当了一名和尚。
朱元璋,是从和尚到皇帝,而他寄予厚望的孙子朱允炆,却走了一条回头路,又从皇帝变回了和尚。建文帝朱允炆强势削藩,为何反倒把自己“削”了?
明朝皇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元璋在世时,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也为了将来的后继者能安稳地治理天下,于是肃清了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武将集团。同时,他采用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一共封了25位藩王。
而恰恰是这个分封藩王的举措,为继任者埋下了严重隐患,最终导致朱允炆削藩不成反被削的败局。而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对付藩王,费了不少力气才用推恩令解决这个难题,朱元璋为什么却要走回分封制的老路呢?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时候,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大明国祚永昌,而不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于是他努力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最后他看到两个长寿王朝——周朝和汉朝。
明朝皇帝
周朝延续了七百多年,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而这两个王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分封制”。朱元璋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历史的规律就是采用分封制可以长久,不用分封制则速亡,于是他坚定不移地选择推行藩王制
不过,朱元璋继任者朱允炆却不这么认为,他早在做皇太孙的时候,就对此忧心不已。朱元璋有一次告诉朱允炆:爷爷现在安排了很多藩王驻守边疆,这样就可以留给你一个固若金汤的天下。朱允炆当时就问:那要是藩王造反怎么办?朱元璋没有回答,而是反问朱允炆怎么办?朱允炆眼神坚定地说:我要以德服人,服不了就削!
明朝皇帝
结果,朱元璋死后还没3个月,朱允炆根本就没有以德服人,而是直接就开始了暴力削藩,先是周王被废,湘王自尽,紧接着齐王代王还有岷王相继被废,一时间藩王们人人自危,而朱允炆最忌惮,最想削的,其实是燕王。
朱允炆为什么一上台就削藩?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藩王都是他的长辈,都是他的叔叔,虽然他是皇帝,但在面对这些长辈的时候,多少有点底气不足,他很难让这些手上有权有兵的叔叔们百分之百地服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这些人,所以朱允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 削藩!而削藩的最大目标,就是燕王朱棣!
明朝皇帝
为什么是朱棣?因为朱棣不但战功累累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手上还有一支精兵强将,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藩王。
朱允炆深知这个叔叔的厉害,明白不能一开始就拿朱棣开刀,所以先挑周王湘王这样的软柿子下手。不过,这也给了燕王朱棣充足的准备机会,在谋士姚广孝的密劝之下,朱棣决定与其等着被削,不如反过来削一削皇帝。
皇帝削藩名正言顺,但藩王削皇帝,可是大逆不道的谋反,朱棣当然不能让自己陷入大逆不道的罪名,他得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才行,这个理由,很快就被找到,也就是《皇明祖训》,祖训中说: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明朝皇帝
朱棣以此为由,打出靖难清君侧的旗号,言下之意不是我朱棣谋反,而是皇上谋反,所以我才起兵靖难!自此,朱棣与朝廷展开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对抗。朱棣身经百战,麾下精兵强将,而朱允炆虽然有三倍于朱棣的兵力,但他既无军事谋略,而且手下没有可用之将,当年那些开国老将也早就被他的爷爷朱元璋肃清。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军节节败退,朱棣于1402年6月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有说他被一把火烧得面目全非,也有的说他乔装出逃当了和尚,总之,给历史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谜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