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遗作《雪豹》威尼斯首映:从抽象隐喻回归现实生活,最健谈的万玛电影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资料图】

当地时间9月6日,已故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遗作《雪豹》亮相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举行了首映。万玛才旦导演的儿子、影片的执行导演久美成列,主演金巴、熊梓淇、才丁扎西等亮相首映红毯。

本片是万玛才旦导演作品第四次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也是展映中最受关注的中国电影。熟悉万玛导演风格的观众,看到了影片跟以往的诸多不同:比如使用数字特效,比如更加密集的人物对话,近距离手持摄影,也带来如新闻纪实节目一样的贴地观感。但在这些“突破”背后,仍然能感受到饱含民族神性的超现实主义魅力和情感张力。

(编译/耷子 来源《国际银幕》)

“雪豹是一级保护动物。”——这句话在影片《雪豹》里经常出现,但它却涌动着不同的暗流,因为这取决于讲这句话的人。中国先锋导演万玛才旦于今年5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53岁。他将自己的导演生涯全部奉献给了阐释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其生命中的最后一部故事片《雪豹》也不例外。

对一些人来说,雪豹这个动物具有近乎神话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着事物的秩序;对另一些人来说,它的任何行为都是合法的,所以他们关心的不是一个人受到了伤害,而是雪豹被追究责任。《雪豹》的故事围绕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展开:一名牧民想要杀死一只血洗了他们家羊圈的豹子,这让他的家人非常苦恼。虽然这个争论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但导演进一步窥探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

万玛才旦是藏语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一直是电影节的常客。《雪豹》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中进行全球首映,之后还将在多伦多电影节的官方单元中进行北美首映。其实,除了电影节之外,《雪豹》还可以作为这位艺术导演与更多观众建立沟通一个渠道。

万玛才旦之前的作品在中国银幕获得的吸引力有限,《气球》的票房也不到100万美元,然而,影迷们呼吁增加放映场次,再次表明市场往往会低估艺术电影的需求。

因此,如果发行给力,获得充足的放映场次,那么《雪豹》很可能会在中国国内找到很多爱它的观众。在国际市场上,这部电影应该也会引起专业发行商们的注意,他们将寻求从有限的院线放映中获得评论界的喝彩,并将其转化为长线放映的艺术佳作。

万玛才旦的这部作品被很多人描述为一部“公路电影”,确实,《雪豹》的开场就是一群人在路上: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摄制组开车经过中国青海省的一个藏语地区,他们要去报道一个棘手的事件——一位牧民捕获了雪豹,雪豹杀死了他们家的九只羊。首席记者德拉杜与牧民的兄弟尼玛取得了联系,尼玛是他以前的同学,现在已经出家了。

抵达目的地之后,大家们发现分歧正在迅速酝酿。被激怒的牧民金帕,想把雪豹打倒以达到报复的目的,而他的父亲则更希望能放掉这只动物,因为它是山的精神象征。金帕想到了补偿羊群损失的办法,但这需要当地主管部门的参与。由于他们不能立即完成采访拍摄,所以摄制组只能在那里安顿下来,在高海拔的农村里开始了临时的生活。

在《雪豹》里,万玛才旦并没有停留在过往作品中的那些抽象隐喻中,而是重新回归了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很强的情感张力。影片中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风景,但主要是由近距离手持摄影的场景组成,影片的美学灵感似乎来自于电视摄制组的叙事手法。

虽然这部电影大部分都是长镜头,但是由于摄影师马蒂亚斯-德尔沃以新闻摄像的方式捕捉事件,所以单一片段的持续时间更短,叙事效率也更高,这也构成了万玛才旦作品中罕见的局外人视角,比以往作品承载了更多的故事信息量。然而,这种方法并未影响到他自然而又巧妙的叙事方式,也从未影响到他在探讨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时的冷静。

万玛才旦在选角上一如既往地到位,整个剧组散发出必要的真实性。金巴激起了一种如火山般的愤怒,与平时的自己相距甚远,而才丁扎西则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一个拥抱科技的兄弟,希望通过摄影与世界分享藏族地区独特的物种。

这也是万玛才旦最“健谈”的一部电影,在许多对话中,都隐藏着一种潜在的苦涩。家庭与官员之间的互动显现了解决社区问题的紧迫性,而电视工作人员与当地人沟通时的复杂过程,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魅力。万玛才旦的剧本融合了江洋才让的短篇小说《雪豹,或者最后的诗篇》,以令人震惊的黑白影像为中心,详细描述了金帕出家的兄弟尼玛之前与这只被囚禁的动物的相遇往事。

影片由闪回、梦境和现实的画面组成,从精神的波动到内心的恐慌,再到人类与掠夺者之间的尖锐交流,都很好地展现出来。

影片以打击乐为主导的配乐增强了催眠的氛围,而考虑到可能有限的预算,特效元素的神奇整合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就整部电影而言,它再一次证明了万玛才旦在讲述深深植根于藏族文化故事方面的天赋,同时又保留了完整成熟的电影视野。

关键词: